〈從長篇電視劇《真情》出發的日常生活網路探究:
三個本地主婦的"文化資本"應用〉

〈從長篇電視劇《真情》出發的日常生活網路探究:三個本地主婦的"文化資本"應用〉("Surveying the network of connectivity evolving from the reception of popular TV drama series True Love: a study of three local housewives' mobilization of their cultural capital"), Gendering Hong Kong, co-published by Centre for Asian Studies (HKU)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(China), 2004。 [The essay first appeared in載於新婦女協進會:〈電視接收研究:《真情》〉,《香港婦女檔案(第二版)》(香港:新婦女協進會,2003) (Hong Kong Women: Case Studies; 2nd edition); Hong Kong: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Women Rights, 2003。]

導讀:http://www.hku.hk/hkcsp/ccex/text/studyguide/hkgender/31.html

我把這次的《真情》調查看作是媒介研讀中「接收研究」的一種延伸,同時想重新釐訂文本觀念的應用。一方面,像所有「接收理論」般,我擺脫了文本分析的「開礦」式假設以及對個別文本(這裡指電視節目《真情》)的膜拜。另一方面,我認為在現今已被納入主流的「使用」論--相對於理性的、以語言結構性的文本為中心的個人解釋──過於強調「享有」;其背後的自由主義的假設(libertarian assumption) 是針對西方學界依賴大理論和從上而下的解釋的壓制而作出回應,本身具抗衡/對抗的性質。西方論述也強調社群 (social group) 作為研究的單位和個別的內部共通性,進展至極端的差異論 (differences) 。至於主婦家居生活的研究,主要著作都以近郊住宅局全職主婦為研究對象。不理解上述這些論述的語境和範疇歷史而隨意應用(於本地主婦的研究),就很容易會產生出民主自由解放的革命圖像的閱讀。這次研究,在概念的應用和和配搭上,有以下幾個軸:

1由民俗研究法 (ethnographic studies) 開始,進到「自我敍述」 (self-narrative) 的觀察;

2在「自我敍述」的應用上,擱下以潛意識為基礎的心理分析,而引入 Irving Goffman 等提出的「日常生活舞台」論 (everyday life dramaturgy) ,由此引伸出「自我的演出/表現」 (presentation of the self in front of others) 和形象/印象管理 (image/impression management) 等作為基礎,去分析敍事的發展與游離;

3從解釋的領域 (an interpretive arena) 進到日常生活的領域 (the everyday life arena);

4跨階級,跨社會背景界限的意識醒覺的實現和過程。

(節錄)